1)第749章 不卖粮食?开战舰去谈判啊!_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自元末明初,小冰河期就开始了。

  只不过在大明初期,全国水旱灾害交替发生,全国性的旱或涝灾的趋向并不明显。

  然而从万历年间以后,全国进入一个异常干旱的时期。

  旱灾先是从关中平原,向东扩展到以徐州为中心的山东及苏北部,然后继续扩展到南起淮河、北至河北的广大地区。

  崇祯十三年以后,黄河、长江两大河流的中下游,都成为了重灾区。

  在此之前,江南(泛指后世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)的气候,却是变幻无常。

  后世人都以为江南地区不会发生旱灾,更不可能会有蝗灾,其实这是以后世的气候为标准做出的臆想。

  明末的江南,气候全看老天爷的心情,时而旱灾,时而水灾,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。

  明明说好了‘瑞雪兆丰年’,可第二年他偏偏给你来个灾荒之年。

  崇祯十一年,苏州大旱。

  干旱到什么地步?

  地处水网密布之地的苏州城,城内的水井,竟然全部干枯无水。

  郑思肖的《心史》,就是因为承天寺井中无水,寺里的和尚疏浚井底的时候发现的。

  到了崇祯十三年,江南又变成了水灾。

  当年的梅雨季节,江南大部分地区,大雨连下十几天,平地水漫二尺多深。

  等到崇祯十四年的春夏季,他娘的又变成了旱灾。

  大旱降临,江南的河流干涸无水,米价暴涨,人们以糠秕、麦甚至草根树皮为食。

  好不容易等到一场大雨,百姓勉强种上庄稼,蝗虫却铺天盖地而来。

  更不幸的是,疫病开始流行,十家中有七八家染病。

  有钱的用棺材埋,没钱的用草席裹,有些死者则被扔进了河里。

  物价暴涨,连豆腐都成了高价奢侈品。

  即使在人烟密集的市区,早上想听一声鸡叫,也像“华亭鹤唳”那样难得。

  不得不说,大侄子的命真的是不好,八成是得罪老天爷了。

  “应对天灾,无非是兴修水利,储备粮食,加强疫病防治。”

  “首先说说水利。”

  云逍竖起一根手指。

  无论是旱灾,还是洪涝,水利都是第一要务。

  张国维就是水利专家,这方面交给他,完全可以放心。

  张国维腆着脸笑道:“督宪大人,那个……水泥,有些不大够啊!”

  西山的水泥厂虽然一再扩产,却一直供不应求。

  毕竟科技水平达不到,工艺、产量远远不及后世。

  再加上要用水泥的地方,实在是太多了。

  云逍知道张国维打的是什么主意,笑道:“只要有水泥矿、煤,准许各地开办水泥厂,西山水泥厂提供技术……不过要收取一笔专利费。”

  张国维以及徐州等产煤、矿的地方官员,无不大喜。

  水泥可是个宝啊!

  可技术掌握在皇家水泥股份公司的手里,寻常商人哪里敢白嫖?

  如今准许其他商人办厂,那就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