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一章 借计回国_逐鹿北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是军户,所以才会受到剥削,美其名曰吞备军粮,可真打仗时却不一定拿得出来。

  在海陵郡补充一下给养,高顺决定继续赶路,这一路他一直思索治国之法,可谓是千头万绪。

  回顾华夏历史,封建王朝始终面临一个问题,那就是土地兼并。

  这个问题困扰华夏几千年,无论怎么改朝换代,最终都因为这个问题而亡国。

  其实百姓起义造反的原因,大多数都是吃不上饭,而百姓之所以吃不上饭,除了少数天灾因素外,主要的还是人祸。

  每个朝代建国之初,都有有大量的勋贵产生,这些勋贵拥有大量的土地还不用纳税,占用了大部分的粮食份额。

  随着历史的发展,唐朝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一,那是因为国家人口不够多,社会矛盾不够名字。

  可即便如此,在晚唐时期,国家还是不可避免的分裂,安史之乱之后农民起义军越平越多。

  连年干旱,外忧内患,中央力量越来越弱,各路军阀割据土地,开始了藩镇割据,大唐被四分五裂。

  最后朱温灭了唐哀帝定都洛阳改国号为梁,开启了五代十国,一个混乱的年代。

  等到了宋超,华夏仿佛看到了曙光,商业的崛起使朝廷富裕,可以养得起几十万的军队,可也拖垮了国家。

  随着内忧外患越来越多,宋朝也难逃灭亡的命运,被北方鞑靼趁虚而入,建立了元朝。

  少数民族的统治,建立在武力的基础上,贵族阶级的残暴比此时有过之而无不及,所以注定短命。

  等明朝开始,华夏的各方面文化已经成熟,而土地兼并也愈发的明显,再加上明太祖朱元璋的锁国政策,重农抑商,让华夏大地不断的内耗。

  清朝吸取前人的经验,凭借完备的统治制度,窃取江山两百余年,每个朝代的问题它都有,却因为百姓的观念根深蒂固,而持续下来。

  闭关锁国,故步自封,狂傲自大,不思进取,使中华民族落后于世界,浪费了宝贵的时间。

  而开启这条路的根源,也许就在朝廷的制度上,虽然治国的政策一直在进步,可始终没有达到完美。

  从藩镇到州郡,从州郡到郡县,从郡县到道府,从道府到府县,又从府县到省县……

  地方划分越来越完善,可治理手段却进步不大,帝王的存在有利有弊,一旦皇帝昏庸无能,帝国也面临风雨凄凄。

  而选拔人才的制度,也存在的很大问题,科举制度看似公平,看似给寒门弟子一个机会,但科举的内容,却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。

  儒家学说,虽然可以用来治国,却不适合发展,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,只能去当官。

 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,框架和束缚也愈发的明显,读书人除了当官什么都干不了,然而他们读的书也不一定适合当官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